P_20150321_170055

       在現場音控服事工作當中,音量的掌握與調整是最重要的一環。但是看不見的聲音,如何能評斷它,衡量它的大小而調整呢?難道只能靠我們聽起來大小的感覺嗎?

        這正是這篇文章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題。

        
        音量可以被管理嗎? 在成音領域中有個名詞「gain structure」字面直接翻譯成「增益結構 」,看字面根本不懂這是啥東東? 它的意義簡單說來,就是聲音訊號大小的建構與管理。這又是什麼意思呢? 其實,當一個聲音訊號透過麥克風與線路傳送到mixer混音器裡,這個訊號已從原來的聲波轉換成大大小小的電流,而我們在混音器裡所作的動作,如放大、衰減、改變頻率或壓縮等等,就是一連串的「建構」音量的過程。 我個人喜歡將這樣的過程用個比喻來解釋:好比將水自源頭導入一個自來水管路輸送系統,輸送的過程中,需要過濾、淨化等等的處理,過程中還必須適當的給予加壓,維持輸送的流暢,才能送到每個用戶家中使用。

在我們進一步談到怎樣處理gain structure之前,先要了解如何讓聲音保持純淨。  
        
      當聲音進入麥克風或線路傳送到混音器、效果器等設備,進到擴大機傳送到喇叭再播放出來。訊號經過這一連串的設備,設備的本身就有自己線路的噪音,而聲音音質也會因為這些設備的元件而被改變。當接收的聲音訊號不夠大時候,經過放大,這些伴隨著的噪音也會跟著被放大。這個原理就像是一開始水源就充滿雜質,水量也很微小,如果輸送中透過加壓,只會將不必要的雜質與空氣送入管線中,隨著水壓一起增加。當我們錄音,特別是錄影時,因為麥克風距離拍攝者太遠,錄的聲音太小,最後播放時,只好一直開大電視音量,聲音放大了,但是也伴隨著嘶嘶的雜音,這就是電視本身喇叭的雜音也一起被放大的結果。
 
      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? 首先是讓原來進到系統的聲音盡量達到最大,同時又不能過大,因為每個系統都有它最大的容量限度。好比水管的容量,因為口徑大小是有限制的,灌入太多的水,會讓水管扭曲最後爆裂。聲音的處理也是一樣,當麥克風距離收音的對象太遠,而一直 不斷的增加音軌上的Gain( 增益;前級放大),不只收到周遭其他不必要的環境聲,也提高發生feedback的機率。因此,邀請舞台上的助唱與牧師,說話或唱歌時盡量將麥克風貼近嘴巴,是很有幫助的,這麼做可以讓聲音夠大而且清晰。

同樣的,在收樂器的聲音時,也必須注意麥克風擺設的位置,一方面要能盡可能接近樂器,二方面要利用麥克風的指向性避免收到其他不必要的聲音,使聲音訊號乾淨清晰。而當我們讓聲音與雜訊的差距比例拉大時,聲音只要適度放大,就不會有雜音的問題,未來在處理上就免去許多困擾,這就是所謂高「訊噪比」(S/N ratio。(Signal to Noise Ratio 是訊號中有用成分與雜音成分的強弱對比,用分貝(dB)表示)。

下一次我們會談談怎麼設定整個擴音系統的音量,也就是怎樣恰當處理gain structure.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osh 的頭像
    Josh

    賈許的聲效產銷班

    Jo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